您的位置:主页通知公告
广东省遗传学会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第二轮通知
发布日期:2018-07-05 14:22     浏览次数:     来源:深圳市生命科技产学研资联盟

广东省遗传学会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第二轮会议通知

 

2018.07.20-22

中国·深圳·国家基因库

 

主办方:广东省遗传学会

承办方:深圳国家基因库

 

 

精彩内容提要

权威发布,解密遗传新发现

40场覆盖前沿技术、行业等方向的主题报告和专题分论坛,深度贯穿人、动植物、微生物等多领域,开放且创新,探索生命科学领域的无限可能。

 

大咖云集,聚变无限价值

50余位院士、科学家、学界新星的思维碰撞与凝聚,数百位与会学者齐聚国家基因库共襄盛举,打破认知边界,发现遗传学无限价值。

 

 

 

会议介绍

 
 

广东省遗传学会于 1980 年由遗传学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是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下属的群众性学术团体。自成立39年来,广东省遗传学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协作创新的优良学风,认真开展学术交流,取得了可喜成绩,为促进广东省遗传学研究与合作、加快广东省遗传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此次广东省遗传学会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将于2018年7月20日在深圳国家基因库召开,会议主题围绕人类与医学遗传学、动物遗传学、植物遗传学、微生物、大数据挖掘等生命科学热点研究领域。

 

 

会议时间及地点

 
 

时间:2018年7月20-22日

地点:深圳国家基因库

 

 

 

会议内容

 
 

广东省遗传学会常务理事会开幕式暨换届大会

主题报告

专题报告

优秀论文评选

 

 

会议注册

 
 

发送报名邮件至会务组唯一公共邮箱

gsgd-cngb@genomics.cn,收到邮件后,会务组会与您确认并发送邀请函及参会回执。会议注册截止日期为2018年7月19日 。

 

 

论文提交

 
 

发送论文至会务组唯一公共邮箱

gsgd-cngb@genomics.cn,收到邮件后,会务组会与您确认。论文接收截止日期为2018年7月5日 。

 

 

 

专家阵容

 
 

林东昕

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子肿瘤学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病因及癌变研究室主任。研究领域为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及其遗传易感性。主要学术贡献是揭示我国食管癌、胰腺癌、肺癌等重要肿瘤的遗传易感基因,易感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以及遗传变异对肿瘤放化疗疗效和预后的影响。

 

刘耀光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研究员,植物遗传学家,现任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植物育性发育的分子遗传和基因工程研究。在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与恢复性、杂种不育与亲和性、光温敏不育性等遗传系统的基因克隆和分子作用机理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性研究成果。

 

杨焕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TWAS(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德国、印度国家科学院以及丹麦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外籍成员。曾获2002年美国《科学美国人》杂志的“2002年度世界科学领袖”、2006年 TWAS的生物学奖、2010年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HUGO)的“卓越科学成就奖”等多项荣誉及奖项。

 

陈乐天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日博士后研究期间在水稻抗病信号转导的分子机理研究中做出了重要成果;回国后转型从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关键农艺性状分子机理研究,取得一大批原创性成果。现已在Annu. Rev. Plant Biol.、Cell Host Microbe、Mol. Plant、Plant Cell等著名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34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以及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荣获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现担任华南农业大学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广东省植物生理学会常务理事。

 

陈瑶生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二级教授、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广东省生猪改良繁育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兼任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全国生猪改良计划专家组组长、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养猪经济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猪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副主任等。长期从事数量遗传学教学和研究工作,重点是种猪育种和生猪养殖技术应用。

 

韩玉波

副编审,长期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在中文和英文科技期刊出版领域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曾从事英文期刊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编辑出版工作,历经JGG从中文期刊变为英文期刊,从非SCI到SCI收录,影响因子从0.358到3.981等发展过程(JGG现SCI影响因子为4.051)。2015年起至今,从事中文期刊《遗传》的编辑出版工作,在期刊学术质量提升和栏目建设等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现任《遗传》常务副主编,中国科学院期刊审读专家等。

 

刘宝辉

广州大学教授,分子遗传与进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长期致力于作物分子育种的研究工作。原创性发现豆科植物特有的且主要的光周期调控开花遗传网络PHYA-J-E1/E1L-FT;提出了黑龙江第一、二积温带大豆高产基因型:E1/e2/e3/E4,第四积温带大豆早熟高产基因型:e1-as/e2/e3/E4;培育了东生79大豆新品种,是黑龙江省1966年以来育成的485个品种含油量最高的品种。

 

赖良学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华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干和中科院细胞与再生生物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期开展人和动物干细胞、转基因大动物、动物克隆的研究,成功地建立了50余种在生物医药和农业领域具有重要用途转基因猪。

 

刘玉焕

中山大学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致力于环境微生物与蛋白质功能的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863计划项目“用于低乳糖奶生产的热稳定冷适应乳糖酶的构建及分子固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红树林环境宏基因组文库新型阿魏酸酯酶的筛选及结构功能的解析”,“β-葡萄糖苷酶耐受葡萄糖的分子机制”,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固定化β-半乳糖苷酶研发的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南海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与利用”。已在生物工程领域国际期刊Biotechnol. Biofuels. Bioresour. Technol. Microbial Cell. Factor等杂志上发表多篇代表作,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2016与2015年分别获得广东省和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邱东茹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学科组长,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主要从事细菌分子遗传与分子微生物学、细菌生物被膜和菌胶团形成与调控分子机制、活性污泥微生物组、环境生物技术、水环境生态修复、蓝藻水华控制、水生植物恢复重建和人工湿地等方面的研究。授权美国专利3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项。

 

孙强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苏州)研究平台主任。长期从事猴辅助生殖、转基因技术开发及模型动物构建等相关研究工作,并致力于非人灵长类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的推广应用。在早期研究中掌握了猴辅助生殖技术,成功构建了中国首批试管食蟹猴。2009年入职中科院神经所后,开始搭建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取得多项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

 

魏泓

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导。创建了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学科。以遗传工程与无菌动物技术为核心,以解析机体自身基因组功能和肠道菌群宏基因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为学术目标,为生命科学研究创制新模型,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模型动物制备与应用创新研究体系。承担无菌动物及遗传工程猪模型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在中文期刊发表论文、综述等306篇。在Scienc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1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7项。

 

王宏斌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中山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曾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广东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以及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近年来,围绕植物逆境生物学与光合作用开展研究,通讯作者论文发表于Cell Host & Microbe、Plant Cell、Plant Physiology、Molecular Plant、Plant Journal等国际专业期刊,入选ESI热点论文与ESI高被引论文。受邀担任Plant Cell、Plant Physiology等国际期刊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专家。

 

王智

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获口腔临床医学博士学位。2013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UPMC)头颈耳鼻咽喉科和耶鲁大学医学院免疫系任访问学者。现任中山大学口腔医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华口腔医学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生物医学专委会及科研管理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及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基金3项。参编专著3本,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现任人卫版《口腔黏膜病学》及《口腔临床药物学》本科教材编委。研究方向:1)T细胞负调控分子促癌机理及临床转化;2)口腔牙周致病菌促癌的黏膜免疫机制。

 

徐湘民

南方医科大学教授,医学遗传学教研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广东省“南粤百杰”培养对象,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主要从事我国南方常见的遗传性血红蛋白病的分子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研究阐明了我国该病的分子病因,发明了一套先进的检测该病的分子诊断技术,推动了包括基于医院、社区和人群等一系列的血红蛋白病人群防控计划,干预、降低了我国高发区人群患病胎儿出生率。

 

许执恒

研究员,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分子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细胞学生物学会神经细胞生物学科学分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利用在信号转导领域的优势,结合基因操作小鼠模式动物,从事多种疾病尤其是大脑发育相关疾病(小头畸形、自闭症、精神分裂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机制研究。

 

张清炯

中山大学眼科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1985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眼科专业,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中山眼科中心工作至今,期间留学日本两年、留学美国三年。199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晋升教授,200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9年至2017年任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兼眼科研究所所长;2012至今任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Molecular Vision执行主编。主要从事小儿眼病与遗传眼病的临床与研究。

 

 

 
 

欢迎加盟

 
 

此次会议将会是一次重大的行业盛会,权威学者高屋建瓴的报告,以及广泛的媒体报道和舆论传播,将从多角度提升本届大会的影响力。为此,我们由衷期待社会力量支持并参与此次会议,为行业发展注入能量。

 

汇聚知名科学家、行业决策者、科研主力的顶尖会议欢迎赞助商与合作媒体加盟!

企业赞助,请联系:

苏柳婷  +86(0755)3394 5516

媒体合作,请联系:

黄艳  +86(0755)3394 5500

 

 

组委会联系方式:

电话:+86(0755)3394 5516

邮箱:gsgd-cngb@genomics.cn

地址:深圳市大鹏新区金沙路深圳国家基因库

 

 

0